嘴角向下是笑,嘴角向上是哭。
这个男人叫王有胜(电视剧《亮剑》中的角色),仅凭一个表情,就把AI迷得“七上八下”,情绪数值在高兴、厌恶、悲伤中反复横跳。
最近,创作者们借助AI识别剧中人物的细微表情和情感变化,显微镜式鉴赏影视剧,并对一些网络热梗、名场面进行二创,开辟了内容创作的新赛道。
比如,B站UP主“佛辣西威”、“您可能错过了”曾用AI情绪识别“春山学”、“梅西中国行”、“小米公布SU7”等热点话题,B站最高一条播放量超600万。
YouTube博主用Sam Altman的采访视频进行情绪识别,试图揣测这位大佬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。评论区有网友表示,未来可以让AI来实时鉴别微表情,玩梗造梗信手拈来。
还有开发者将机器训练得更有感情,企图在AI聊天机器人领域做出新花样。此前流行的ChatGPT的“Dan”模式,就从各类训练的GPTs中走出了差异化的路子。
无论是野生玩家,还是科技大厂都在探索一个“更懂人类”的AI。
今年3月,初创企业Inflection AI更新了面向个人用户的情感聊天机器人Pi,4月,Hume AI推出了情感语音对话机器人EVI,并成功完成5000万美元(约3.62亿人民币)的B轮融资。
Pi (https://pi.ai/onboarding)
Hume AI(https://www.hume.ai/)
从一开始通过面部微表情,想让AI“看”出人们的情绪变化,到借助语音“听”懂话语,AI究竟能做好情绪生意吗?识别情绪的AI产品,目前还差在哪儿?“头号AI玩家”和部分从业者聊了聊。
其实,主打情绪需求的AI产品并不是新鲜事物。随着AI技术的不断提升,极大优化了产品体验。爱你、知你、懂你,能让人付诸情感的AI,也比单纯提高效率的AI,更吸引人。
西湖心辰产品负责人李庆功认为,大模型讲什么话能让用户心情更好,某些情境下用户的心情是什么样的,这些被设定为“共情AI”首先要具备的能力。
因此,为了有效提供情感支持,能够识别情绪的AI,需要记住用户的历史信息、性格偏好、情感状态等,以便更好理解当下的需求,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。
但这也要求AI模型具备“长记忆”能力,来建立和维护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。关注AI心理咨询领域的从业者Brick表示,但现在大多数关注共情的AI产品定位非常模糊。
无论是此前流行的Pi,还是Hume AI,要么缺乏长时记忆系统,要么缺乏多元的互动形式。当我们再次打开Hume AI时,EVI开启对话的方式依旧是“你好,我在这里”,全然不记得你是那个因为观看电影难过的打工人。
有开发者对“头号AI玩家”表示:“其实AI在陪伴方面的作用,远大于提供情绪价值。比如,在失落抑郁时,有个树洞可以输出,能获得更真实的反馈体验就行。最终的情绪价值,还是来自于用户自己。”
另外,情绪识别的最终目的大多是为了了解用户的心理状态,输出疗愈建议,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机器人可以完全替代心理咨询师。
“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心理咨询师来说,可能在ChatGPT、Claude和Gemini Pro的帮助下,通过恰当的Prompt为受访者提供远超过自身水平的心理咨询服务”,Brick认为,“但AI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具身问题,心理治疗需要更立体的交互,比如森田疗法中,所处场景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。”
总的来说,目前的情绪识别AI是一个验证可行的赛道,相关产品层出不穷。但如果我们期待一个借助面部情绪、语音变化等数据集才拥有“情商”的AI,能够理解并帮我们摆脱精神内耗,这一想法的实现或许还要一段时间。
其实,当情感用数值量化的时候,AI也很难品出人类内心的小九九。毕竟,我们对人生的意义,都有百万种解释。
「头号AI玩家交流群」进群方式:添加微信“banggebangmei”并备注姓名+职业/公司+进群,欢迎玩家们来群里交流,一起探索见证AI的进化。
欢迎分享、点赞、在看
一起研究AI